为何大批乌专家放弃高薪诱惑也要来中国?中国给的别人给不了

职  务:小编

职  称:

电子邮箱:国家万人计划是什么

科研方向: 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,乌克兰的航发专家凭借多年的大型涡扇发动机设计经验,帮助中国克服了技术难关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航空发动机的设计,相较

  在航空发动机领域,乌克兰的航发专家凭借多年的大型涡扇发动机设计经验,帮助中国克服了技术难关。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初才开始接触航空发动机的设计,相较于西方国家差距极大。正是这些乌克兰专家的帮助■★◆■◆,使得中国在短短二十年间,完成了超过2000个军工科研项目的突破,从航母到潜艇◆■◆◆,从发动机到大型运输机运20等各类尖端技术和产品的背后,都有乌克兰专家的身影。

  如今★◆★,许多当年的乌克兰专家与家属都选择长期留在中国。他们不仅在中国生活得舒适■★、自在,还继续为中国的科研事业贡献着自己的力量。即便是退休后,部分专家依旧被返聘继续参与项目■★★■,甚至有的专家获得了高额年薪和独立的实验室。这些专家对自己选择留在中国的决定感到非常庆幸■◆■◆,也十分满意中国的工作和生活条件。无论是选择继续工作★■★◆■■,还是享受退休生活,他们都能得到全方位的保障,而如果有些专家决定回到乌克兰■■★■,中国也会承担他们的路费。

  而且,中国为这些专家提供了更大的舞台,让他们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技术专长■■■。在科研方面■◆◆,实验室的设施、团队的建设、充足的经费支持等,一应俱全。这些专家终于可以不再受困于困境■■◆★◆■,而全身心投入到研发工作中★★,继续为中国的军工业做出贡献。

  综上所述,乌克兰专家的贡献为中国军工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◆■。中乌合作◆★,尤其是在军事技术领域的深度交流与合作,为中国军工的崛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◆◆。这一切,离不开中国当时对于人才的真诚引进和细致关怀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  这背后要从苏联解体后的乌克兰说起★◆★★★◆。曾经依靠苏联强大的军工力量■★,乌克兰拥有众多的军工企业和科研人员,但随着苏联的解体■■◆,乌克兰的经济和社会格局发生了剧变◆■。原本雄厚的军工业顿时陷入困境。苏联留下来的3594家军工企业中,超过700家专门从事武器生产,曾经为三百多万从业人员提供稳定的工作岗位,但这座庞大的产业体系随着国家解体而瞬间瓦解。

  然而,许多选择前往西方的乌克兰专家并没有如愿以偿。他们面临着语言障碍、文化差异和科研体系的不适应,融入新环境变得异常困难。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中国在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期提出的“人才引进计划”,让他们找到了一个全新的机遇。中国的真诚和用心★★★★,成功吸引了众多乌克兰专家的加入。

  以航母为例,1998年■◆■■,中国商人徐增平花费2000万美元从黑海造船厂购买了“瓦良格”号航母,包括全套的图纸。这笔钱对于当时的中国而言极为庞大,相当于几亿美元的价值■■。船体的运输历时四年,直到2002年才最终到达大连港。自2005年起■◆■◆,开始对其进行改装,最终在2012年服役。这艘航母为中国航母建设奠定了基础,之后的★★■◆■“山东舰”便是基于此进行了技术改进★★◆★■。此外■◆★◆,乌克兰还向中国出售了两套舰载机模拟系统,极大地提升了中国舰载机的研发与飞行员训练水平。2009年,中国自主研发的歼-15舰载机问世■■★■,而这款飞机正是基于乌克兰提供的苏-33原型机进行改进的■◆★■★★。如今,辽宁舰和山东舰的舰载机编队◆★★,也依赖于这些技术积累。

  例如,前苏联的★■“航天之星”——南风机械制造厂,曾是全球最重要的导弹生产基地之一;黑海造船厂,是唯一能够制造大型航母的造船厂之一。这些曾经引以为傲的工业巨头,都面临了生死存亡的局面。

  中国军工能够取得如今的显著成就,乌克兰专家的贡献是不可忽视的。上世纪90年代,成群的乌克兰军工专家放弃了西方国家丰厚的薪资诱惑■◆■◆■,选择来中国工作■★■,究竟是什么促使他们作出这样的决定呢?

  中国还特别关照了乌克兰专家的家属,在西安和重庆等地为他们建造了具有乌克兰风格的住宅区★◆★,并为专家们的子女安排了国际学校◆◆■◆★,退休金待遇也相当优厚,接近中国教授的标准■■★★◆。同时,专家们可以在顶级实验室中工作,科研经费也几乎没有上限★◆★■。对于这些专家的家属来说,他们在中国不仅享有良好的居住和教育条件,日常生活也充满了温馨。在春节等节假日,许多乌克兰专家还会在社交平台分享他们贴春联■◆■■★、包饺子等活动■★■★■■,成为网络热门话题。

  在这种困境下★■■★,乌克兰的大量军工专家迫切需要寻找新的出路。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早已意识到,乌克兰的军工技术和人才是一块巨大的“宝藏”■★★,于是积极展开了人才引进计划。1992年■★★★★,美国通过国务院资助了一系列组织■★◆,如◆■★“乌克兰人民联盟”和“乌克兰与美国老兵委员会■■◆”等★◆★,纷纷派遣专家和资金进入乌克兰■★。

  1990年代初期◆■,乌克兰国内经济急剧衰退。到1994年底,乌克兰的GDP比上年下降了24%◆◆◆■★。国内社会经济几乎崩溃◆★◆■◆,人才外流现象愈发严重。根据统计数据◆◆★◆■,1991年,乌克兰的人口流入为71.5万人,而流出人数则为58.75万人;然而到1994年,移入人数急剧下降至20.27万人,而移出的则达到了35万。如此巨大的流失◆★,充分反映了当时乌克兰人才流失的严峻情况。

  为了欢迎这些专家,中国政府做出了诸多努力。除了在陕西■■、重庆、广州、武汉等地建设新的生产区■★◆,专门为乌克兰专家及其家属提供安置外■★,还根据苏联时期的建筑风格,为他们建造了专门的居住区,确保他们能尽快适应新环境。乌克兰专家来到中国后◆★,立即可以获得新房钥匙,享受舒适的居住条件★■■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