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说苏联的工业化成功基本上是美国手把手援建的?

职  务:小编

职  称:

电子邮箱:国家万人计划是什么

科研方向:  美国对苏联借钱不但不担心,也不介意苏联的意识形态对立,关键是苏联愿意与他们做生意。正如那句老话■:■■“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

  美国对苏联借钱不但不担心,也不介意苏联的意识形态对立,关键是苏联愿意与他们做生意★★。正如那句老话◆★■★:★■■◆◆★“没有永远的敌人,也没有永远的朋友,只有永远的利益◆■。◆◆■★■”拥有了充足的资金和设备后◆◆★◆◆■,如何高效利用这些资源◆★,保障经济健康发展◆■◆,成为苏联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★★■。

  然而,斯大林态度坚定,明确表示◆■■★■:“反对集体化的都是的敌人。■◆◆■■◆”那些反抗者非被处死,就是流放到遥远寒冷的西伯利亚。面对残酷的高压政策,农民们无奈地放弃了自己的土地和财产★■■◆,加入了国有的集体农场。集体化前◆■◆◆◆,农民们用实际行动表达了愤怒◆◆■★◆■:大量屠宰家畜★★◆■,焚烧农具和种子,这些抵抗行为导致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大饥荒的爆发。

  为此★◆■◆,苏联启动了第一个五年计划★★,目标是通过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■■★,强力推动工业发展。这项计划要求全国人民将全部精力投入到重工业建设中,以实现经济的快速现代化和工业的飞跃式增长◆■。然而,苏联工业发展的关键难题在于资金和原始资本的来源,最终只能从农民身上获取■★◆。

  斯大林选择了强制性的计划经济体制,确保工业化进程不受阻碍。计划经济的初衷是为了有序发展,避免产能过剩等经济问题■◆,而非单纯的死板命令◆★■★。然而,在斯大林领导下,这种计划经济变成了严苛的命令体系。他将工业企业实行“一长制”■★■◆◆◆,下级必须绝对服从上级命令,上级又服从更高层指令■★◆■★◆,所有决策最终都由斯大林亲自下达。

  1928年,苏联的工业水平基本恢复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的状态。虽然苏联在工业建设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,但与当时美国在“咆哮的二十年代”经历的经济繁荣,以及德国经济的快速复苏相比,苏联的经济成就显得较为逊色。面对这一现实,斯大林迫切希望改变苏联的落后局面。

  为了筹集工业化所需的资本★■◆★◆,斯大林在扩展现有工业基础的同时,于1929年11月出台了农业集体化政策。到1933年底,集体化几乎席卷了整个苏联■★◆,99■■★■◆.8%的农民被迫加入集体农场。对苏联农民来说,失去土地和财富如同被残忍夺走生命般痛苦。刚刚摆脱沙皇统治的他们,如今又迎来斯大林的严酷统治,反抗情绪在所难免。

  任何不服从、扰乱秩序或未完成任务的干部和工人,都会面临劳动改造甚至枪决的严厉惩罚■■◆■◆。与此同时,苏联也给予工人们较好的福利保障,实行8小时工作制,并优先保证工人的面包和粮食供应。在严厉的惩罚和丰厚的奖励之间,选择变得相对简单。斯大林正是通过这种粗暴而有效的手段,将整个苏联人民紧密地团结在工业化的征途上,朝着建设强大国家的目标奋进。

  这呼声得到了迅速回应■◆★◆■■。美国在1930年代初向苏联提供了70多个技术援助项目,到了1931年■■,这一数字激增到124个■■◆■★,涵盖了冶金、工业机械、农业机械及飞机制造等多个高新技术领域,总价值高达4000万美元◆■。许多美国工程师甚至为谋生计■■★★,毫不犹豫地加入了苏联的工业化建设。

  到1937年,苏联顺利完成并超额达成了第二个五年计划。钢铁产量达到1770万吨◆◆■,煤炭产量增至1.28亿吨■■★■◆★,电力生产则突破365亿千瓦时◆★■◆★◆。同时■◆★■★◆,苏联新建了6000多家企业◆■★■,涉及钢铁、飞机制造、汽车、化工和重型机械等多个关键行业◆◆★。这些企业不仅极大推动了苏联经济的快速发展,也使苏联的工业总产值在全球占据了约10%的份额◆★■★。

  例如,第聂伯河水电站由美国专家利用美国设备建造;高尔基汽车厂获得了福特公司的技术支持;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的设备由美国拆卸运抵苏联,哈尔科夫拖拉机厂的总工程师也是一位美国人。只要是欧美国家生产线下线卖不出去的设备◆■,斯大林都照单全收,近一半的机器设备几乎是刚下线就运往苏联。此外◆★■◆,这些国家还向苏联提供了高达17亿美元的贷款。

  斯大林将这些高度剥削得来的资本全部投入到工业建设中,但苏联又该从哪里获取先进技术和设备呢?毕竟,这些东西大多掌握在欧美资本主义国家手中◆★★◆,正是苏联的宿敌◆★■◆■。幸运的是,1929年美国陷入了■◆“大萧条”,经济崩溃,工厂关闭,工人失业,资本无处投放。在这种背景下,斯大林发出了★★◆◆■“快生产吧,我买◆★”的邀请。

  这场饥荒极为惨烈,估计有600万到1000万人因此丧命,其中乌克兰地区的死亡人数约为300万★★。尽管灾情惨重◆■,斯大林对此漠不关心,在他眼中◆■◆,为了国家的工业化进程◆◆◆■★,农民的牺牲是必须付出的代价。在这几年里,苏联农产品总产量减少了7.8%,但国家粮食收购量却增长了150%,而且收购价格极为低廉。这其中形成的价格差额,正是苏联工业化所依赖的原始资本。

  截至1941年,即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,苏联年均工业增长率维持在惊人的17%★■■◆◆★。重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由39★◆★.5%跃升至61%◆■★,机械制造业产值约占整个工业产值的30%。这意味着斯大林的目标已经实现■◆,苏联成功完成了从落后农业国向强大工业国的历史性转变★◆■★■★。

  而这场工业化浪潮,基本上是由美国◆■“手把手★■■■★◆”援建完成的■★◆◆★。斯大林曾坦言:“我们所有的重工业厂房中,约有三分之二是依靠美国技术援助建成的。■■★★■■”而那剩下的三分之一,则是在德国、英国、瑞典、捷克斯洛伐克、日本等其他工业国家的帮助下建成的,其中还包括许多美国在欧洲的子公司为苏联提供的支持■■★■★。